海参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控技术
海参是一种珍贵的海珍品,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,生长人工养殖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辽阔的前景,但人工养殖海参投入高,周期长,危害大,所需要的技术含量也高,需不绝总结以往的养殖经验,吸取失败的教训,制定良好的养殖技术计划,尤其要坚持贯彻“以防为主”的病害防治思想,通过对外地养殖场的海参养殖历程中深入视察,不绝摸索学习,现将海参养殖历程中常见的病害防治要领及原因剖析总结如下:
1 腐皮综合症
1.1 症状及致病原因。该病又称溃烂病、烂皮病、化皮病、肿嘴病、摇头病等,该病是目今养殖海参最常见的疾病,危害也最为严重。稚参、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会熏染此病,其成染率、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是高,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,死亡率可达90%以上,属急性死亡,该病多爆发在每年1-4月,3-4月份是发病岑岭期。
初期熏染的病参大多有摇头现象,厥后口部泛起熏染,口部肿胀,不可收缩与闭合,摄食能力大大降低,参体收缩、僵直,同时触手黑浊,对外界刺激反应缓慢,大宗海参并伴有排脏现象,随着病情的生长,海参口、腹部开始泛起小面积溃疡,继而病灶扩大,溃疡处增多,参体表皮腐败,最后海参死亡,自溶为鼻涕状的胶体。
该病多以细菌熏染为主,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的两种革兰氏阴性菌,由于海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化作用,造成表皮创伤,容易使霉菌与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熏染,导致海加入速死亡。
1.2 防治步伐
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,主要为:
(1)水质与底质情况的净化。放养前,应彻底清淤整池,暴晒池底,接纳生石灰30ppm~50ppm进行全池泼洒,静置5天,泼洒均匀,不留死角,日常治理应倒池与换水,倒池后也应对池子进行清理并消毒处理,如用二氧化氯、聚维铜碘、漂白粉等消毒剂,每7天应消毒1次,包管水质、底质的生态情况良好。
(2)挑选苗种的质量。养殖初期苗种患病死亡,往往与苗种的质量有关,应挑选体表无损伤,肉刺完整,活力好,摄食能力强,无排脏现象的参苗为佳。
(3)坚持适宜的养殖密度。养殖密度应与其生态情况相适应,一般每亩不应凌驾5000头,高密度养殖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,造成水质和底质下降,污染加剧,苗种生长缓慢,容易致病。
(4)饵料的投放要领。首先要投喂营养富厚、不易流失、损耗较少的优质饵料,海参生长快、活力好、抗病能力强,应仔细视察海参的摄食情况,适时调解投饵量,以免投饵过大,导致残饵过多造成水质与底质污染。发明海参患此病,应遵循“早发明、早隔离、早治疗”的原则,实时将身体已经严重溃烂的海参拣出进行无污染处理,并实时倒池换水,未发病和病症较轻的海参用3~5mg/kg浓度的四环素或2~3mg/kg浓度的恩诺沙量、环丙沙量,有比较明显的疗效,连续全池泼洒3天,基本可以治愈。如果病症到了中后期,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。
2 胃萎缩病
2.1 症状及致病原因
胃萎缩是海参耳状幼体培育阶段最常见的疾病,危害很大,此病在耳状幼虫的各个时期均可爆发,但以中耳状幼体后期与大耳状幼体发病率最高,每年夏季高温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,也称胃溃烂、烂胃病。发病时,幼体胃壁增厚变粗糙,胃部周边分界变模糊,继而萎缩变形,胃腔狭窄,到了后期胃部呈糜散性溃烂,最后导致幼体死亡。病症早期阶段,幼体已不可正常摄食,发育缓慢,形态巨细不齐,失常为樽形幼体机率低。该病主要为弧菌等细菌熏染致病,目前已分享出2株致病菌。另外饵料质量不佳、种类不适宜也会导致此病的爆发。
2.2 防治步伐
(1)投喂优质、新鲜适口的饵料。质量欠好的单细胞藻饵料,很容易造成耳状幼虫胃萎缩,且单细胞藻饵料的种类也很重要,应选角毛藻、盐藻或海洋酵母等,切勿投喂鼠尾藻磨碎液、面包酵母等代用饵料,不然也可造成胃萎缩。
(2)在生殖季节从自然海区采捕亲参,包管亲参的质量,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受精卵。发明幼体发病时,一方面要加大换水量,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,病症初期,在改投优质的单细胞
藻饵料的同时,全池泼洒2~3mg/kg浓度的广谱抗菌素,如青霉素、土霉素、氧氟沙星等,如果胃萎缩较重,治愈可能性低。
3 化板症
3.1 症状及致病原因
此症也称解体病、滑板病、脱板病。该病发病快,熏染性很强,死亡率可近100%,是稚参初期培育阶段,危害最为严重而普遍爆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。发病时,稚参收缩不伸展,活力下降,附着力减弱,直至消失而从附着基上滑落池底,患病稚参表皮泛起褐色“锈斑”和污物,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,逐渐溃烂直至能体在池底可发明大宗骨片。经剖析研究标明,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熏染稚参致病,具有病原的多样性与庞大性,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。
3.2 防治步伐
(1)水质与底质的生态情况净化。稚参为营底栖生活,其粪便、残饵及有机物都沉积于底质上,应适时倒池,平时加大换水量,通过水体交换无法完全排出,难以清除,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。
(2)饵料的投喂。育苗室内光度很低,不适合在附着基上附着底栖硅藻,得不到光照的底栖硅藻容易老化、变质,其营养价值丧失,并且会严重破坏水质,导致底质生态情况恶化,应投喂新鲜的通过消毒处理的海泥与鼠尾藻等饵料。如发明稚参患此病,应全池泼洒2~3mg/kg的喹诺酮类抗菌素进行治疗。
4 盾纤毛虫病
4.1 症状及致病原因
当稚参活力弱时,纤毛虫会攻击参体,患病的稚参会在池底翻腾,在显微镜下视察,可见纤毛虫在稚参参体上造成创口后,会入侵参体组织内部,在参体内大宗滋生,保存于稚参肠道体腔以及呼吸树中,到了后期致使参体解体死亡。该病一般爆发在夏季高温季节,水温在20℃左右,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~3d暴发,熏染率高、熏染快,在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大宗死亡,经微生物疏散和显微镜视察显示,此病由纤毛虫与细菌协同致病。首先,由于稚参熏染细菌致使活力变弱,然后纤毛虫对其进行攻击,入侵体内,导致稚参死亡。
4.2 防治步伐
(1)海参养殖历程中,养殖用水必须严格过滤,进水时先用沙滤池沉淀过滤,然后用300目的网过滤处理,将纤毛虫等寄生虫过滤洁净。
(2)底质的净化。日常治理要实时清除池底的沉积物等,并经常刷洗附着基,适时进行倒池与换水,包管底质良好的生态情况。
(3)饵料的投喂。饵料在投喂前,应用药物处理,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与纤毛虫等寄生虫,然后再进行投喂。
(4)育苗时,应适中选用抗菌素,如虫菌消、沐菌消等进行全池泼洒,或使用聚维酮碘、二氧化氯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,进行有效预防。
病因剖析与探讨
树立正确的防治理念
对海参病害防治应树立正确的理念。养殖工具患病,虽然细菌等病原体是个致病的重要因素,但像海参养殖,要灭杀全部的病原体难度大,且无须要,病害只是现象,生态情况恶化才是泉源,生态情况问题不解决,病害将防不堪防,药物治疗虽然有效,但恒久大宗用药,不但会造成新污染,增加病原体的抗药性,还会对海参的食品宁静性造成影响,由于海参具有奇特的排脏习性,口服药物已经不可能,所以海参养殖病害防治应注意生态情况方面的问题。
生态情况方面的作用
海参是底栖生物,恒久在池底生活,而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又恰恰集中在池底。同时,如果水质调理倒运,会导致水中硫化氢、亚硝酸盐、氨氮及有害物质等浓度升高,海参的粪便、残饵及藻类死亡腐化后,在池底聚集成较深的沉积物,容易造成水中溶解氧下降,海参恒久生活在受污染的水质与底质的情况中,免疫力下降,抗病能力降低,给细菌、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创立入侵条件,于是海参养殖病害防治历程中生态情况尤为重要。